您的位置: 首页>医学科普>医学科普
医学科普

医学科普

爱国卫生月|保持健康体重,争做健康达人!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2日

2024年4月是第36个爱国卫生月

今年活动主题:健康城镇 健康体重

1

体重是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保持健康体重是远离慢性疾病的关键!

目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和造成人口死亡的首要病因,而体重问题(如超重和肥胖)是上述慢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11.1%、7.9%,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已接近20%。这意味着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超重/肥胖,每5个儿童青少年中就有1人超重/肥胖。目前,超重及肥胖率仍在持续增加,据研究预测2030年中国成人(≥18岁)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岁至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到15.6%。我国正面临极其严重的超重及肥胖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关注,针对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及肥胖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超重及肥胖带来的危害程度,超乎我们想象!

超重及肥胖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会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胆结石等多种慢性病风险,甚至还与多种肿瘤发生相关。多项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200种与肥胖相关的共存疾病。此外,肥胖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良结局(包括死亡)密切相关且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肥胖也可导致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增加居民卫生保健服务成本,造成医疗卫生体系负担加重。据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

体重并非越低越好,体重过轻(偏瘦)也会带来危害,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合理的体重范围,反映人体机体良好的营养及健康状况,而持续偏瘦则提示营养状况不良或某些疾病可能。不可盲目追求“骨感美”,持续体重偏瘦,导致抵抗力下降易生病、机体能量储备不足易疲乏无力、肌肉力量不足易合并胃下垂及肌少症、钙摄入及吸收不足易引发骨质疏松等情况。此外,不明原因的短时间体重降低,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排查是否有患甲亢、糖尿病、胃肠疾病甚至肿瘤的可能。总之,体重过重或过轻都不好,保持合理体重,是我们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

2

如何科学又便捷的判断我们的体重是否合理?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体重指数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例如:身高1.62m,体重55kg,则BMI=55/1.622=20.96

成人BMI<18.5属于偏瘦,在18.5≤BMI<24属于正常,24≤BMI<28属于超重,BMI≥28属于肥胖。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临界值与成人区别很大,详见下表(引自2022年《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

2.腰围

腰围是反映腹内脂肪含量及衡量腹型肥胖最简单实用的指标。通常成年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腰围≥85 cm,则被认为是中心性肥胖;85cm≤男性腰围<90cm或80cm≤女性腰围<85cm为中心性肥胖前期。

3.腰臀比(腰围/臀围)

腰臀比也是衡量肥胖、反映中心性肥胖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男性腰臀比≥0.9,女性腰臀比≥0.85,可视为中心性肥胖。

4.体脂率

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占人体总体重的比例,又称体脂百分数。和BMI及腰围等相比,其可以更准确的反映人体内脂肪含量多少及严重程度,有效避免对BMI虽然略高但体脂率不高人群的误评及BMI正常但体脂率已经超标达肥胖者的漏诊。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体脂率评价肥胖的标准为男性≥ 25%,女性≥ 30%。

目前,临床上大多通过人体成分分析来评估人体体脂率。人体成分分析可以详细评价身体的水分、肌肉、脂肪、腰臀比、内脏脂肪等指标,且具有快速、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创、安全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

3

如何更好地拥有和保持合理体重呢?

★首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需要以食物摄入多样化和平衡膳食为核心。不同人群应按照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前提下设计平衡膳食。膳食中的脂肪供能比20%~30%,蛋白质供能比10%~2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65%,日常可以按照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安排一日三餐。

2.规律运动

适量身体活动也是体重管理的重要部分。应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每天主动身体活动至少6000步,每周至少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等);超重及肥胖者,每周最好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增加2~3次阻抗运动。此外,除足量适当的身体活动外,限制久坐和屏幕时间也是预防肥胖的有效手段。儿童应避免持续静坐超过60分钟,成人应避免超过90分钟。

★其次,具备体重管理相关知识及素养。

1.认识到保持合理体重的重要性及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危害性。

2.客观分析体重问题的病因

体重受遗传、膳食、生活方式与行为、心理、职业、文化程度、社会经济、健康素养、疾病状况及用药情况等众多因素影响。出现体重问题时,首先应客观分析病因,再进行科学干预。

3.定期监测体重

我们要经常关注自身体重,定期测量体重,预防体重增长过多过快。成年后总的体质量增长最好控制在5kg以内,超过10kg则相关疾病风险将增加。对于已肥胖的个体,将减少体质量5%至15%及以上作为体重管理目标,这样才能利于减少多种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

4.短时间不明原因的体重增长过快或者下降过快(超过2kg/月)均需要引起重视,应前往正规医院进行系统检查,以排查某些疾病的可能。

★最后,提醒广大读者朋友们:

单纯生活方式管理效果不佳的人群,建议到各大医院体重管理门诊进行更科学更规范的管理。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城市健康的守护者,要努力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行动,以行动促进健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努力争做新时代健康达人!

海       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图文供稿:王承芳

图文编辑:李   颖   池慧敏

图文审核:尹思思   孙晗潇